青梅、黃梅、胭脂梅有什麼不同?該如何挑選梅子與自釀梅酒教學分享

2024年無農藥胭脂梅、黃梅預購中

梅,是亞洲地區特有的果樹,除了台灣之外,只有在日本、韓國及中國較為常見,在其他國家其實很少栽種。根據中國古籍及考古發現,梅樹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亞洲人很早就發現將它做成醋或其他醃漬物,至少在夏商時期就是一種很普及的食物。


很多朋友常來詢問:「我要泡酒或做脆梅、Q梅等醃漬食品,到底應該選5分熟青梅、7分熟青梅(黃梅)、胭脂梅,還是有其他的選擇呢?」


其實我們在網路或市場上看到的青梅與黃梅,都是同一個品種,只是成熟度的不同。通常在清明節前採收的,約五分熟的梅子就叫做青梅,因為它的顏色綠綠的很漂亮,酸度又高,雖然不能直接吃,但做成脆梅或釀成青梅酒是最佳的選擇,醃漬的手法好,還可以保留原色,清脆、好看又好吃。


在清明節後採收的梅子,大約會來到六至七分熟,顏色會微微帶一點黃色,就是我們俗稱的黃梅了。雖然它還是酸,但是它的糖份也開始產生,所以比較適合做成Q梅或日曬成為梅胚再加工使用,當然要泡成梅酒一樣也可以,風味就會比較沒那麼酸,加糖加酒的比例也可以跟著調整。再成熟至8分熟以上,這個時候其實是可以直接食用的,而大部份都會拿來榨汁或是做成果醬使用。

挑蒂頭是一件很療癒的事

有些人會說選擇胭脂梅最好,事實上胭脂梅品種與青梅黃梅不太一樣,胭脂梅屬於紅梅類,而品種就叫做胭脂梅,它的特色是向陽面會呈現紫紅色,像青梅抹上了胭脂一般,全成熟的時候,紅色的面積可以占到表面約30~70%。因為它在台灣種植的結果穩定度較佳,所以有的果農或消費者,會覺得它的品質比較好就是這個原因,事實上他的酸度、硬度與甜度其實跟青梅非常接近,口感上也沒有差別,主要就是看個人的喜好選擇了。


另外還有手採梅與竿打梅的不同。近年來要賣給一般消費者的梅子,無論是青梅、黃梅或是胭脂梅,大多會以手採的方式為主,因為表皮才會光滑漂亮。但有些梅樹種植在山坡地,手採不方便又危險,則是會用竿打採收,表皮就比較容易有受損的痕跡,所以竿打梅大多供應給商用加工廠為主。

用牙籤在梅子表皮戳洞比較容易釋放味道

泡梅酒屬於水果「再製酒」,我們也從較低酒精度的米酒頭,到中酒精度的威士忌、伏特加等,到高酒精度的高粱酒等都嘗試過,這幾年在糖的部分也實驗了白砂糖、二砂、冰糖甚至是黑糖(但黑糖真的太搶戲了),當然青梅、黃梅、胭脂梅也都曾入酒,在風味上青梅酸氣重一些,黃梅則是更多香氣,胭脂青梅跟青梅無異,視覺上漂亮一點。


重點就在於你喜歡酸一點還是甜一點,酒味重一點還是淡一點,酒精濃度要高一點還是低一點等這幾種不同的方向,來調整梅子、酒、糖這三者的比例。最初階的梅酒釀法當然就是 1:1:1 的方式,酒選擇國產米酒頭,糖則是看個人喜歡酒體清澈一點就是冰糖,無所謂的就是會帶點蔗糖香的二砂,這種方式釀製起來約3個月以上就可以喝,整體酒精濃度則會下降到10%以下,很甜很好入口,通常喝的時候適合加點冰塊與氣泡水。

黑糖梅酒釀起來梅子的味道都被黑糖蓋過去了

接下來就是進階款了,不喜歡太甜,就增加酒的比例或把糖的比例降到0.5左右。有的人喜歡釀好之後有美麗飽滿皮不皺的酒梅,那就可以選擇一開始不要加糖,網路上都可以查詢到不少做法;而酒精濃度與風味,那就看個人喜好,像基酒選擇伏特加或米酒頭這種無色無味的酒,釀出來的風味就是糖與梅的味道,而若是用威士忌或高粱,梅酒就會帶點酒原有的風味與香味,再加上點紫蘇葉,那就成了紫蘇梅酒。梅酒飲盡後的梅子還可以入菜,或再糖煮後醃漬成蜜餞。

皺皮酒梅跟沒皺皮酒梅

台灣青梅一年都只有一產,建議大家可以趁著清明前後,跟三五好友一起在假日的午後一起動手釀一些梅酒(不喝酒的朋友可以做脆梅或Q梅,或是泡醋成為梅子醋也是我們的心頭好),既有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又能加上點實驗精神,嘗試創造自己喜愛的風味是很有趣的喔。

多買一些來嘗試才會有樂趣,不然就要等明年啦!

<警語: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未滿18歲請勿飲酒>


❗️ 今年我們合作的首批梅農是來自台南梅嶺的無農藥手採胭脂梅與手採黃梅,既美又不常見。預計最快4/15後開始出貨,視訂單先後與果況將以常溫運送,收到後請立即開箱勿悶。

2024年無農藥胭脂梅、黃梅預購中 ,今年青梅的農友們回報結果狀況不太理想,目前還不知道是否會上架,歡迎大家優先預購,售完為止喔!